
是否能用非傳統的成就來衡量一個人的價值和影響力?
如果你很早就知道你的智識、能量等級很好,你會怎麼使用?
–
當初我感覺到自己有一種學什麼都很快、行動又精準的能力,其實從小就一直被各種領域的長輩說(特別是那種領域裡優秀的人),妳很有天賦,企圖心又很強,⋯
我那時候聽到的時候不以為然,因為我一心想做的事總是和他們認為的「優秀」無關,例如,從高中起我就一直想要找到很難、特別複雜的領域投入(像是太空人、自然保育或是難民問題等,每個人對於很難和複雜定義的領域不大一樣)。因為,我總覺得人生只有一次,我希望自己這一生能夠為這個地球發揮自己最大的價值,而且我相信無論是何者自己一定可以做得到。
直到後來,生命事件經歷愈來愈多,認識的人也愈來愈多,當自己回首過去的人生,和一些神秘學工具的輔助,我才發現:我對自己的自我認同,一直會和外在的聲音來回拉扯。然而問題在於,往往外在世界認定的「優秀」(特別是在華人世界)和「產值」有高度的相關。即便大家內在知道多元文化觀點,也知道行行出狀元等觀念,可是說到衡量一個人的能力時,往往還是優先詢問他的學歷、經歷,甚至現在的年收入等等。
我知道我的老公一直跟我說,他當初跟我在一起時,最讓他欣賞的就是,我不被世俗的觀點影響這件事。他覺得我很優秀但我卻完全沒有要追逐世俗的心;他認為我超級聰明,可是卻沒有用在自利上面,而一直在替別人想方法。
只不過,時至今日,我有點孤單、有點迷茫了。尤其走在台灣的街頭,或是在這個環境裡接觸到的所有人,基本上都是「薪水高低」、「職業問題」、「企業大小」衡量一切。使得過程中我常常質疑自己,這樣做到底為了什麼?
我老公看我那麼努力,曾經兩度問我:「雷,妳有想要達到什麼目標嗎?」我的答案都是:「沒有,我也沒有特定目標,我只知道我很想要貢獻什麼。」
倒是最近增加了一句:「可是愈長愈大發現這件事愈來愈難。」可能是年屆三十了吧,慢慢發現我們終究是活在一個「體制內」的環境,大家累積的、比拼的、衡量的都是基於體制內的標準,就好像,體制內和體制外是兩個世界:妳要用一個體制外的身分,幾乎無法和體制內的標準比較,很難即時讓體制內的人真正的理解體制外的世界。
除非,等你累積到一個「世俗定義」的高點。例如影響力、收入、粉絲數等數據,那你也許可以越過體制外的世界,回到體制內和人們對話。
但為什麼我們不能用體制外(甚至不一定是用體制內外來劃分,同樣的思考可以無限擴充)的做法讓體制內理解呢?例如深度、品質和內涵,難道就無法成為永續的衡量標準嗎?一定要衝到什麼人數,甚至被大媒體採訪、上TED talk,才代表你做到了什麼高度嗎?
有沒有一種人,是即使他一生中什麼「成就值」都沒有累積,也因此沒有經歷過任何被現代世俗標準認可的過程,但其實他改變、轉化了非常非常多人的人生,而且他自己內心也是非常非常的富足呢?
GET TO KNOW MORE

Hello~ 我是Hsin,是這個部落格「你的知心室」創辦人。
2020年疫情開始,我就開始想拋家棄子 (開玩笑的xd) 研擬一套可以陪伴需要的人「聊天」的方法。
我今年29歲,是一個外冷內熱的日月八宮、火木星九宮人。認識我的人都說我很「特別」,即便我真的只想當個普通人。
我長期透過自我探索、實踐與整合,從觀念到行動的改變,幫助自己和身邊的人度過難關,達到原本自己也沒想過做得到的事情。
HSINcerely Yours的品牌理念是3個信念與3大面向的關係:
將「以終為始、多元共融、換位思考」應用於「自我整合、理解他人、關注環境」。
更多我的故事都寫在關於我。
除了熱愛研究與人有關的議題外,我擅長的能力是教學、顧問、分析與研究,愈是複雜和抽象的問題愈能激發我的潛能,發現問題核心以及發動改變。
商業合作或邀約歡迎來信:[email protected]